找到相关内容77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哲学与京都学派:吴汝钧与赖贤宗对谈

    强调作用见性。但是空寂之体如何产生用来转化世界呢?熊十力面对这里所可能有的理论困难,用?易经?的生生之实体来取代佛教的空寂之体。实际上,熊十力没有替佛教解决这个问题,熊的做法是用儒家来取代佛教。...

    吴汝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3973952.html
  • 中国律学研究的方法论检讨——以弘一法师为例

    一九三四年春,他应常惺法师之请,赴厦门南普陀协助闽南佛学院整顿僧教。因见学僧纪律松驰,不受约束,认为机缘未熟,倡议另行办学,取《易经》“蒙以养正”之义创建佛教养正院。自拟章程,...

    温金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2673999.html
  • 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(第一集)

    的,生从何来,死往何去,甚至要思考能不能够了脱生死,不生不死,这些问题。这些问题可以说在历史上已经探讨几千年了,在中外的这些宗教、文化、信仰里面,有著丰富的答案。例如我们中国的圣人孔子,他在注解《易经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20676966.html
  • 帝师考源

    他延揽了一大批汉族儒士和将领。云中人赵璧通蒙语,为忽必烈讲解《大学衍义》,又以蒙语译讲《论语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等。亡金状元王鄂为忽必烈译讲《孝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易经》等儒家学说及治国之道...

    张羽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440477209.html
  • 《那先比丘经》中的希腊和中国因素

    一口气、即气息。《易经·涣卦》:“象曰:风行水上涣。”孔颖达《周易正义》:“风行水上,激动波涛,散释之象,故曰风行水上涣。”[7]风水相遭,立于水畔进行观察之人,其感触势必良多。此理中外皆然,气息能够...·严可均校辑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》, 第一册,北京: 中华书局, 1958年,第863页。   [16] 苏勇点校《易经》,北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 1989年,第86页。   [17] 清...

    张思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5680134.html
  • 宗教之间理当相互宽容

    ,“宀”谓屋也,“示”谓神也。故“宗”即指事神的宗庙或尊祖庙。而“教”有“上施下效”之义,如《易经·观卦》所言“圣人以神道设教,而天下服矣”。现代以“宗教”一词对译西文之religion,泛称对神道的...

    陆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91780754.html
  •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(三) 火化超度等问题

    墨家是主张薄葬。孔子在《易经·系传》上也讲,上古的人死后,后人找个地方把他埋葬,“不封不树”。不封,不是不盖棺,而是不另外划一块地起坟,属于自己家里的。不树,也不建立一个碑或种一颗树,都没有。 ...

    南怀瑾

    |南怀瑾|临终|超度|中阴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5154884165.html
  • 《文心雕龙》的人文精神与当代意义

    文心雕龙》的《原道篇》最后说:“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,乃道之文也。”虽然是借用了《易经》中的话来说明文辞的作用,但实际上也与佛教的影响有关。当然,佛教也非常重视文辞的作用,刘勰的老师僧佑说:“夫神理无声,因...

    袁济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374984203.html
  • 永远开放的中国美术——再论挺直民族脊梁

    形式才能实现。所谓“民族形式”,从美学角度看,它的根本精神,即如《易经》所云:刚健,笃实,辉光。就美术而论,“刚健”者,系指其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反映一种“天行健,君子自强不息”的气概。“笃实”之谓,意在...

    王春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13884375.html
  • 中国人的“关系—信仰”模式

    宗教中存在一个深植的传统,即是相信自然或神的报应,相信人际关系与神人关系之间的彼此对应,如“天道福善祸淫”、“上天孚佑下民”的说法,如同《易经》上讲的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” 24...

    李向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022085454.html